“未來20年內,全球將有50%的新電池生產告別礦產開采。我們也將以電池產業鏈為切口,進一步帶動能源體系向高效、低碳、可持續方向系統轉型。”不久之前,寧德時代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蔣理闡述了電池循環經濟的未來展望。
在“倫敦氣候行動周”期間,循環經濟倡導機構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MF)與寧德時代就“全球能源循環計劃”愿景達成高度一致——推動電池循環經濟全面落地,同時助力新電池生產徹底擺脫對原生礦產資源的依賴。
“全球能源循環計劃”發布了四大行動綱領,分別為:
重塑價值鏈體系:賦能電池全產業鏈低碳發展,重新推進并改造電池生態,實現系統性減碳與資源的高效循環流轉。
產品再設計:通過模塊化設計和“易拆解優先”的設計原則,設計更耐用、易拆解回收、可梯次利用的電池產品。
重構商業模式:重新定義電池的商業變現模式,從傳統的產品銷售轉向換電、電池銀行、共享車隊等以共享服務為核心的新模式,以最大化提升電池利用率。
完善回收閉環:構建高效、規模化的回收體系,讓電池材料“循環再利用”,從源頭減少礦產依賴,打造可持續供應鏈。
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CEO瓊奎爾·哈肯伯格 (Jonquil Hackenberg)指出,“此次愿景的發布,標志著電池循環經濟正從理念邁入系統化實踐的新階段。”
蔣理表示,我們要讓能源循環成為一種經濟。循環經濟將釋放新的經濟機遇和社會價值。通過推動電池從設計、制造、使用到回收再利用的全生命周期變革,電池循環經濟將開辟廣闊的市場空間。據預測,到2040年,全球電池回收市場規模突將破1.2萬億元,電池價值鏈將創造超過1000萬個就業崗位。
據悉,下一步,寧德時代將支持基金會開展針對電池循環經濟的系統性研究,探索電池循環經濟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轉型路徑,為全球能源轉型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循環解決方案。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