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局勢波動不斷的大背景下,全球供應鏈重構愈發劇烈,中國制造企業正面臨深刻挑戰與重塑機遇。關稅壁壘推高成本,出口通道受限,制造企業亟需尋找更具韌性與效率的運營之道。在這樣的環境下,世界級制造(WCM)與工業4.0成為眾多企業破局突圍的重要抓手。
2025年5月20日,埃非索攜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商學院,并在貝恩公司、日本工廠管理協會(JIPM)、中國科大管理學院校友會數智分會的支持下,于安徽合肥成功舉辦"從卓越運營到智能制造——世界級制造(WCM)與工業4.0創新大會暨頒獎盛典"。本次大會吸引了150多家企業,420多位行業領先企業代表、專家學者共襄盛舉,圍繞全球制造趨勢、數智轉型路徑與管理體系革新展開深入交流。
大會在熱烈氛圍中拉開帷幕,埃非索管理咨詢中國區總經理王利萍先生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管理學院校友會數智分會會長鄭桂標先生先后登臺,分別發表了熱情洋溢的歡迎致辭。兩位領導在致辭中均表達了對與會嘉賓的熱烈歡迎,以及對本次會議成功舉辦的殷切期待。
大會當天上午,以"全球趨勢•戰略轉型"為核心,展開了多場主題演講。
首先,埃非索管理咨詢首席執行官Bruno MACHIELS先生從美國關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以及歐洲的立場出發,深入分析歐洲與中國之間實現雙贏解決方案的潛在機會。Bruno先生提出,在當前國際局勢下,全局觀的領導力、長短期利益平衡與建立互信是任何組織破局制勝的關鍵。
緊接著,日本工廠管理協會(JIPM)執行董事兼秘書長中村努先生在會議中分享了全球TPM管理的最新動態,深入解析了JIPM TPM獎的評審邏輯與價值引導,為正在推進或即將導入TPM體系的企業提供一手視角與實操建議。
貝恩公司全球專家合伙人劉維波先生聚焦"未來工廠"這一制造業轉型核心引擎。他通過分享團隊在全球多個項目中的實證成果,剖析企業打造高效、柔性、可持續智能工廠的方法,即戰略驅動、階段推進、精準聚焦、發展組織和人員能力。同時提到,當前AI智能體興起,能自主決策、完成復雜任務,其自主性、推理性不斷提升,將推動著制造業升級到智能智造。
在學術前沿方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特任教授宋騏先生圍繞多級工業智能體協同網絡這一核心概念,探討了如何通過網絡化方式連接與組織生產要素,從而支撐規模定制化需求,并分享了相關前沿研究與應用實例。
WCM最佳實踐獎評審團代表;CCU董事會成員,喜力啤酒前COO Marc GROSS先生則從深厚的實戰經驗出發,分享了喜力啤酒在WCM推進中的成功實踐與成果案例,并且解析了2024年度WCM評獎中的行業亮點與標桿實踐經驗。這些主題演講為中國制造企業厘清了在復雜環境下的應對思路與轉型方向,也為下午的企業實踐交流奠定了堅實基礎。
下午會議設立了三大平行分論壇,圍繞不同行業的卓越運營實踐與智能制造路徑展開深入交流。
分論壇一匯聚了來自大眾一汽發動機(大連)有限公司、黑龍江飛鶴乳業有限公司、達能中國飲料、光明乳業(德州)有限公司以及遠景能源的代表,現場分享兼具實操深度與戰略高度,充分展現了制造企業在精益與數智融合中的前沿探索。
大眾一汽發動機(大連)有限公司IE經理李悅女士分享了大眾全球SPEED+項目,該項目始于2017年,覆蓋全球22家工廠。VWED自2021年加入大眾全球SPEED+項目以來,連續獲得金牌,2023年榮獲5枚獎牌,2024年榮獲6枚,占全球獎牌總數40%。SPEED+項目基于WCM體系,通過全球評比與對標,結合數字化工具,提升設備效率(OEE)、縮短價值流通時間并強化精益領導力,VWED以精益與數字化結合的卓越表現,在全球同體系中樹立了標桿。
在質量管理方面,黑龍江飛鶴乳業有限公司質量經理呂麗娜女士介紹了該獲獎項目通過整合分散的質量管理信息系統,構建全產業鏈協同管理平臺,突破數據孤島,建立覆蓋供應商管理、生產過程監控、檢驗優化的質量數據中臺,實現風險前置預警,構建實時風險預警模型,推進體系運行標準化等顯著收益,并在飛鶴多家工廠推廣應用,這一項目的實踐應用為乳品企業在質量領域擁抱AI大時代奠定了充分的基礎。
圍繞員工賦能與文化建設,達能中國飲料工業績效經理柯明慧女士分享了以人為本的管理實踐。每位員工都是最接近產品和價值的人員,建立員工的主人翁意識是卓越運營的基礎。圍繞每位員工設立清晰的責任區域和機臺,通過標準定義與職責明確,激勵員工主動優化自身作業領域,實現工作成果的高效輸出和價值提升。該模式有效提升了員工主人翁意識,推動了全員持續改善文化的落地,成為集團內部精益標桿項目之一。
同時,光明乳業(德州)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敏祥先生帶來了《4M1E支柱協同項目》的落地成果。展現了不同支柱之間的高度協同與整合。該項目以零缺陷為活動宗旨,由五個支柱齊心協力相互協助,以生產線設備的現狀分析,追求生產現場全面安定化為目的,更好的維持質量、成本、效率指標的穩定。
在安全管理方面,遠景能源傳動鏈事業部EHS&精益負責人陳德亮先生介紹了項目基于WCM精益安全管理的方法論和路線圖,明確班組5S作業標準,設立作業安全風險改善牽引指標,并以人員安全技能提高為中心,實現班組安全風險自主可控。此外,在各班組因地制宜內建安全管理系統的同時,將風險管理、精益生產、自工序完結的工件模板沉淀為標準動作,讓各類良好實踐的模塊化復制推廣成為可能。
最后來自上海交通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副教授/工程管理教學督導孫小明先生、安姆科新材料事業部總經理&集團副總裁張榮成先生、伊利集團質量管理部總經理、EHS管理部總經理呂志勇先生、太古可口可樂持續改善總經理張慶先生就"企業推行WCM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
分論壇二由伊利集團、瑪氏皇家寵物食品上海、康美包(蘇州)有限公司、億滋食品與博西家電代表主講,分享了在精益管理、數字化技術與供應鏈優化中的成功經驗與創新成果,展現了消費品行業如何通過精益與數字化融合提升運營效率、優化成本,并推動可持續發展。
伊利集團液態奶事業部精益系統負責人孫東臣先生本次演講重點針對TPM運營的推動架構搭建、推動模式和推動方法上進行重點講解,促進各體系之間的協同與互補,極大地提升了企業的運營效率,充分展示了伊利在內部管理優化方面的深厚功底和顯著成果,并為各企業提供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學習與借鑒平臺。
隨后,瑪氏皇家寵物食品上海精益體系負責人何亞萍女士通過"浪費至零"項目,展示了在2023年損失分析中,RSH(皇家寵物上海工廠)識別出NQC(非質量成本)物料浪費為主要損失項。為響應亞太VCO 2024 OGSM中關于成本優化的愿景,工廠開展了"浪費至零"項目,通過系列FI改善舉措,將顆粒報廢成本降低了27%,相關人工與能源消耗分別下降54%和7%,整體OEE提升5%。項目第一階段累計節約成本3182千元,同時有效推動了工廠能源使用效率與碳排放水平的改善,實現了經濟效益與可持續發展的雙重提升。
康美包(蘇州)有限公司持續改善與人工智能經理陳瓊瓊女士和工程師張孟先生介紹了獲獎項目聚焦擠出機將聚乙烯顆粒加熱淋膜到紙幅表面的工藝環節,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通過系統分析和過程優化,顯著降低了Laminating站的材料使用量,優化了生產成本。此次改善不僅體現了SIG在智能制造與綠色可持續方面的實踐探索,也展現了精益方法在包裝行業的深化應用。
緊接著,億滋食品供應鏈翻包業務及區域物流負責人傅瓊潁女士分享了億滋物流近五年針對FMCG行業物流成本攀升與交付復雜化難題,以精益數字化重構為核心,打造智能倉儲、智慧園區與多點聯動系統,集成IoT、UWB、AI及自動化設備(AS/RS/AGV),實現存儲效率提升60%、人效增長130%、庫存周轉翻倍及成本降低30%。通過智能倉儲優化庫內運作,智慧園區實現人車場協同,多點聯動打通工廠—倉庫鏈路,構建高時效、低成本的智慧物流網絡,支撐業務持續增長。
最后,博西家用電器(中國)有限公司南京廚具事業部工業4.0負責人孫超先生介紹了獲獎項目事業部以"精益革新"為號角,聚焦煙機總裝線二線VVL2產線效率突破,通過LCA(低成本自動化)與Karakuri技術創新,打造出智慧產線升級標桿。以孫超和徐通慶為核心的項目團隊,歷時200余天的攻堅,不僅實現了效率的突破性提升,也為整個行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實踐案例。
最后來自索爾維星工廠&卓越運營亞太區負責人馬黎明先生、瑪氏箭牌糖果中國供應鏈和端對端計劃高級總監袁洋女士、華恒生物卓越智能制造總監兼長豐基地總經理張信林女士、黑龍江飛鶴乳業高級總監兼功能營養事業部副總經理劉飛先生就"世界級制造:活力、戰略與人才等多維度問題"進行了探討。
分論壇三則匯聚了海爾、鴻利達集團與香港生產力促進局、黑龍江飛鶴乳業、寧德時代、埃非索管理咨詢和貝恩公司等企業,深入交流智能制造技術落地、組織變革與生態建設的經驗。
首先,海爾合肥冰箱互聯工廠、智造技術平臺接口人張鵬先生本次分享介紹了海爾合肥冰箱聚焦智能制造推出的兩大創新方案:一是設備維修專家系統,整合1886臺設備數據,基于大語言模型與10萬+維修記錄構建知識圖譜,實現智能故障診斷與方案推送,維修效率提升40%,經驗依賴降低70%;二是聚氨酯發泡大模型,通過紅外熱成像建立1200+型號模型,優化參數組合,發泡缺陷減少90%,抽檢合格率提升至95%。兩項創新形成"感知-決策-優化"的閉環體系,為離散制造行業提供了可復制的工業4.0數字化升級范式。
緊接著,飛鶴乳業生產事業部技術工程與數智化負責人祖秀秀先生本次分享介紹了飛鶴以"6+4+3"模式構建數智化生產管理體系,結合AI示范區建設與Agent應用案例,探索如何以系統化方法賦能智能制造。近年來,飛鶴多家工廠在其推動下取得了重要成果:榮獲WCM生態聯盟中國獎,3家工廠通過JIPM-TPM優秀獎認證,3家工廠達到數據管理能力成熟度(DCMM)三級,4家工廠通過國家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CMMM)三級評估,持續夯實智能制造與卓越運營基礎。
隨后,鴻利達集團首席運營官、鴻利達精密組件(中山)有限公司總經理陳祥先生分享了鴻利達從2018年開始數字化轉型,協同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的賦能,通過物聯網(IoT)和智能物流,打造熄燈生產模式,實現數據實時分析和柔性制造;采用AI技術實現刀具壽命預測、質量預警及智能排產。項目整合5G及DMS系統,打通產品全生命環節的數據鏈條,成功構建數字化標桿工廠,提升OEE 30%,降低萬元產值耗電量29%,推動傳統制造業向智能化、綠色化轉型。
寧德時代國內乘用車工業工程部負責人葛啟富先生分享了溧陽工廠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目標,廣泛應用工業4.0技術,構建了一套全面數字化和智能化的可持續運營體系。例如,在節能減排方面,溧陽工廠通過開發AI驅動的能源管理平臺,實現能源智能化調控,讓車間能效提升16%,單位能耗降低47%。智能智造方面,溧陽工廠則是通過AI檢測系統,不僅讓檢測效率提高60%,更讓電芯失效率降至DPPB級別(十億分之一),達到業內領先水平;工廠還廣泛應用數字孿生和3D虛擬調試技術優化設備設計,讓設備調試周期縮短40%,有效提高產能。
隨后,趙建方先生代表埃非索和合作伙伴貝恩公司聯合發布工業4.0獎之AI創新獎,基于埃非索工業4.0數字化成熟度評估標準,用來鼓舞那些探索AI技術應用在工業大模型中最前沿的成功實踐。
最后來自億滋食品大中華區卓越供應鏈和數字化轉型負責人方也弦先生、摩根士丹利私募基金運營合伙人蘇鞏先生、達能中國食品飲料有限公司營運數字化負責人黃志敏女士等多位嘉賓就"企業數字化轉型:成功要素、AI轉型、人才稀缺問題"進行了探討。
本次"從卓越運營到智能制造——世界級制造WCM與工業4.0創新大會暨頒獎盛典"不僅匯聚了來自全球與本土的專家智慧,也展示了制造企業在精益轉型、智能制造與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優秀實踐。未來,世界級制造WCM與工業4.0的深度實踐將繼續賦能中國制造,在挑戰中構建韌性,在變革中邁向卓越。

大會合影
5月21日,我們組織團隊深入行業標桿企業——
博西家電、江蘇時代、海爾(上午&下午兩場)、伊利、億滋、遠景共計六家領先工廠,開展了別開生面的工廠標桿學習及專題研討活動。通過實地參訪與互動交流,圍繞數字化轉型、世界級制造、智能制造等核心議題展開深度研討,多維度學習行業最佳實踐與管理經驗,為后續戰略優化與創新落地提供關鍵洞見。
(本文系WCM投稿,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若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本站處理。圖片授權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