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機器人密度仍有差距如果說機床是傳統制造業的基石,那么,到了新時代,工業機器人就是智能制造業的基石。
以美的集團為例,2011年,該公司就開始斥巨資50億美元大規模引入工業自動化生產線。嘗到了工業機器人甜頭的美的集團,2016年干脆斥巨資并購了該公司的工業機器人供應商——庫卡集團。除了并購,格力電器、工業富聯(富士康)等較多依賴工業機器人的企業,也開始自研生產工業機器人。
“但是我國工業機器人密度與發達國家還有一些差距。”業內專家表示,國際機器人聯合會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在所有制造業的機器人平均密度中,一為日本,達到364臺/萬人;德國為346臺/萬人,美國為228臺/萬人,中國僅為187臺/萬人。
以汽車制造行業工業機器人為例,美國汽車制造行業工業機器人密度為1287臺/萬人,達到歷史新高,目前位列七位,高于日本的1248臺/萬人,接近于德國的1311臺/萬人。
而中國雖然是汽車制造大國,年汽車產量已多年位列位,但我國汽車行業的工業機器人密度較發達國家仍有差距,目前約為938臺/萬人,位列十二位。亟需一批合格的專業隊伍“盡管我國已有新松機器人等工業機器人公司,但大部分規模都不大,且基本上是輕量型或中型機器人,不具備生產大型或超大型工業機器人的能力。”專家表示,除了材料問題之外,還有大功率電機、驅動器、減速器等關鍵部件存在明顯不足。同時,我國工業機器人同質化十分嚴重。現階段,很多工業機器人品牌的產品在性能、外觀、技術甚至是營銷手段上都呈現出相互模仿的現象,就連各個廠商研發產品的核心技術和生產目的都是一樣的,因此縱觀現在的工業機器人市場,幾乎沒有什么表現突出、具有一定競爭力的機器人產品。
此外,產業鏈不夠完善,核心零部件仍依賴進口。以生產伺服電機、控制器、減速器等以核心零部件為主的上游產業一直沒有得到較大突破,三大核心零部件尤其是被稱作“工業機器人大腦”的減速器嚴重依賴進口,導致國內工業機器人成本較高,產業面臨空心化風險。
上一篇:供應ADOS氣體監測報警器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智能制造網,轉載請必須注明智能制造網,http://m.xashilian.com。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企業發布的公司新聞、技術文章、資料下載等內容,如涉及侵權、違規遭投訴的,一律由發布企業自行承擔責任,本網有權刪除內容并追溯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CIEME2025第二十三屆中國國際裝備制造業博覽會
展會城市:沈陽市展會時間:2025-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