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110kV及以上電壓等級的電纜在電網中的應用越來越廣,在電力系統中已占有重要的位置,其中作為電纜系統重要組成部分的高壓電纜瓷套終端采用瓷套外絕緣及絕緣填充油內絕緣,以其悠久的歷史,良好的運行記錄在世界各地被普遍接受并大量使用。
廈門*現有110kV及以上電壓等級的電纜共計30回,其中220kV電纜3回,110kV電纜27回。電纜的終端采用傳統的瓷套終端有150套,GIS終端30套,瓷套終端占83.3%。電纜終端及中間接頭是整個電纜系統的薄弱環節,是電纜故障的高發部位。瓷套終端由于其內絕緣不可見,如何對其進行有效的監測我們的經驗還較少,手段單一,有必要對監測的方法進行探討,尋求有效的監測方法。
2 電纜終端監測方法的探討
傳統的電纜終端絕緣監測主要是對填充油的監測,目前高壓電纜瓷套終端內填充的絕緣油大約可分兩類,一類為硅油,一類為液體聚異丁烯。根據《電力設備預防性試驗規程》(DL/T596-1996)的規定,對電纜及附件內的電纜油的監測應作擊穿電壓、介質損耗及油中溶解氣體分析的試驗。但這幾種試驗都是要在實驗室內完成,所以必須現場取到運行電纜終端的填充油樣后送到實驗室進行測試,都必須取得油樣后才能進行監測。
瓷套終端的結構有兩大類,一類是終端尾錐有取油孔的,一類是沒有的。對于前者可以在帶電的情況下進行取油樣,但油樣取了多次后終端的填充油會減少,也必須停電進行終端的補油,對于后者由于其沒有尾錐取油孔,因此要取油樣就必須在停電的情況下從終端上部抽取。傳統的監測方法都是要按照規程的規定,按照預防性試驗周期每年對送電電纜線路進行停電預試,取油樣也往往結合線路年檢時進行,取得油樣后及時送到絕緣監督部門進行油的相關試驗。我們從80年代末具有送電電纜開始就一直按照傳統的方法進行終端的監視,期間我們發現27組110kV電纜終端有不同程度的受潮而使其絕緣電阻降低,其中有兩回路的電纜終端在對其終端尾錐進行漏油時,終端底部已匯集約300毫升的水,油樣試驗后發現其有受潮,但規程只是對油中的溶解氣體含量有規定的注意值,而對水的含量則沒有標準,因而沒有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只是不定期對進水嚴重的電纜終端進行換油處理,造成多次的停電,既費時又影響電網的可靠性,還不能達到真正監測的效果。因為這些工作要在年檢的時候進行,而兩次的年檢相隔時間很長,往往還沒有發現問題就發生事故。
2002年9月3日東渡變東禾Ⅱ回174 C相開關側電纜頭絕緣擊穿爆炸也是在每年的年檢合格的情況下發生的事故。
傳統的監測方法存在不足,那么如何對瓷套終端進行有效、實時的帶電監測?我們在對東渡變東禾Ⅱ回174 C相開關側電纜頭絕緣擊穿爆炸事故分析中發現其故障的部位是在終端應力錐的上端部位,而且是由于長期放電造成的事故,若能在此之前監測到終端內部存在放電現象就能發現問題,而放電就必然存在溫度的差別,因而轉變了監測的觀念,把監測的重點轉變到終端的溫度監測項目上來,探討采用紅外熱像儀對終端進行帶電的監測。
3 紅外測溫的應用
紅外測溫在電力系統的其他專業監測中起步較早,2000年我局就頒布《廈門*紅外監測和診斷工作管理規定(暫行)》對紅外工作進行相關的規范管理,測試的對象主要是有電流、電壓致熱的設備,但多年來對于電纜設備的監測,往往只注重接點溫度的監視,而沒有對整個電纜終端進行測試。
對電纜終端的監測的嘗試工作我們從2003年才開始,采用的是FLIR525型的紅外熱像儀,2003年共進行四次的測試,兩次共發現三相電纜終端存在重大的缺陷均進行處理,避免重大事故的發生。
3.1 174東禾II回架空側電纜頭A相電纜終端缺陷
2003年1月21日對220kV東渡變東禾II回#174東禾II回電纜頭A相(架空處)進行紅外測溫,熱圖像見圖1
發現問題后,我們馬上組織有關技術人員對測試的結果進行分析,認為電纜終端內部一定存在缺陷,應停電進行處理。
2003年1月28日,我們對該線路進行停電處理缺陷,在拆除電纜引線后,*行絕緣電阻試驗,三相絕緣電阻均為200000兆歐(5000V電動搖表),沒有發現異常現象。打開電纜終端頭上端蓋后未發現明顯缺陷,從底部漏出填充油,發現填充油有少量水分。調開瓷套管后發現應力錐上端部纏繞的絕緣帶端頭脫落,并有放電現象,應力錐沿面有一條異常痕跡。
更換終端頭的應力錐及填充油并恢復電纜的瓷套終端后進行測試,三相絕緣電阻基本平衡,帶上負荷后再次使用紅外熱像儀進行紅外測溫,發現原溫度異常處溫度恢復正常,與同相的其他部位及另外兩相基本平衡,說明缺陷已得到處理。
3.2 蓮坂變104半蓮線線路側A、C相戶外電纜終端頭缺陷
2003年7月11日,用紅外熱像儀對110kV電纜終端頭進行紅外測溫,發現蓮坂變104半蓮線線路側A、C相戶外電纜終端頭內部溫度偏高,熱圖像見圖1,顯示的溫度見附表。2003年7月15日再次重點對其進行監視測量,發現其內部高溫區有進一步擴大的跡象。
|
|
|
圖1 220kV東渡變東禾II回#174東禾II回電纜頭A相熱圖像 | 圖2 110kV蓮坂變半蓮線104線路側電纜頭A相熱圖像 | 圖3 110kV蓮坂變半蓮線104線路側電纜頭C相熱圖像 |
根據紅外熱像圖,我們發現溫度偏高的部位均為應力錐的上端位,此處是電場集中的地方,此處的溫度比同相終端的其他部位及相鄰的B相高6℃-8℃,而且第2次測量發現有明顯的擴大跡象,根據2003年月份東渡變測試及處理的經驗,我們判斷該處一定缺陷,于是當天晚上停電并于7月16日進行缺陷處理。
處理時將溫度偏高的戶外電纜終端頭A、C相電纜油放掉,吊起終端瓷套進行內部檢查,發現終端內的尼龍匝帶嚴重老化并已斷裂,外層的保護PVC帶脫落,電纜終端有下滑的現象,但下滑距離不大。處理時我們更換應力錐上端的已變質的保護帶及老化斷裂的尼龍匝帶后,清洗瓷套終端及電纜終端絕緣表面,更換新油后恢復電纜終端。處理完帶上負荷重新對該終端進行重點的監測,其溫度沒有異常,經過此后的三次測試都沒有發現異常。
對存在的缺陷原因進行分析,我們認為由于應力錐上端的綁扎帶的老化脫落致使PVC帶脫落松開漂流在電纜終端油中,上端的絕緣自粘帶與絕緣油直接接觸,發生變質;另外由于早期的電纜終端抱箍為木質材料,經過多年(10a)的運行后已使電纜松動,多種原因致使應力錐部分的外形結構發生變化造成該處的電場集中而產生放電致使該處的溫度升高。
4 結束語
經過多次采用紅外熱像儀對電纜終端進行監測,發現其是有效的,能夠發現電纜終端內部的缺陷,而且能夠實現帶電的監測,可在電纜運行管理中推廣,目前我局已將該項工作列入維護規程,規定每個季度對所有高壓電纜終端測溫一次,監測過程采用同一回路三相終端相同部位之間進行溫度比較,從中發現缺陷。另外在多次的缺陷處理過程中也發現90年代前投運的電纜終端已運行十幾年,應重點加強監視,包括對電纜終端固定裝置的檢查,是否存在抱箍松動而引起線芯下滑的現象。
上一篇:熱電阻測溫與抗干擾問題的處理
下一篇:關于熱電偶的幾個問題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智能制造網,轉載請必須注明智能制造網,http://m.xashilian.com。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企業發布的公司新聞、技術文章、資料下載等內容,如涉及侵權、違規遭投訴的,一律由發布企業自行承擔責任,本網有權刪除內容并追溯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IOTE 2025第二十四屆國際物聯網展·深圳站
展會城市:深圳市展會時間:2025-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