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伴隨著“數字中國”建設步伐加快,數字經濟儼然成為驅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信息技術、數字技術持續影響著人才市場,就業機會、技能需求和收入水平不斷被改變,也就此催生出眾多數字職業,不斷推動著數字職業化與職業數字化的兩大新進程。
在人社部發布的最新《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簡稱《大典》),首次標注了97個數字職業,比如自動控制工程技術、廣播視聽設備工程技術、計算機軟件工程技術、計算機網絡工程技術、
嵌入式系統設計工程技術、信息安全工程技術、數據分析處理工程技術、人工智能工程技術、物聯網工程技術、大數據工程技術、云計算工程技術、智能制造工程技術、工業互聯網工程技術、虛擬現實工程技術、區塊鏈工程技術、集成電路工程技術、機器人工程技術、增材制造工程技術以及網絡編輯、數字出版編輯、人工智能訓練師等等。
(圖片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
數字經濟的迅速發展,不斷推動“數字人才”需求上漲。監測智聯平臺數據發現,2022年1-7月數字職業招聘量比2020年1-7月增長37.5%。在全國總體招聘中的占比,也由2020年1-7月的10.8%上升至2022年1-7月的13%。調查顯示,數字職業的平均招聘薪酬近年持續上漲。2022年1-7月,數字職業平均薪酬高出全國所有職位平均薪酬3093元/月。
而在這些“數字職業”(《大典》)前25%從業人員中,最高平均年薪可達54.1萬,最低也有13.6萬;其中,排名第一的是區塊鏈工程技術人員,薪酬中位數為48.7萬。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數字技術重要性的凸顯,以及數字職業薪資優勢的突出,再加上眾多數字企業提供平臺,吸引愈來愈多人才學習數字技術、從事數字職業。
1月8日,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與騰訊社會研究中心聯合發布了《騰訊新職業與就業發展報告(2022)》(簡稱“報告”)。報告顯示,數字經濟重塑職業發展,加速數字職業化與職業數字化進程,使職業發展經歷萌芽期、成長期與穩定期等不同階段。據說,未來5年,騰訊數字生態新職業有創造3180萬新就業機會的巨大空間。
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騰訊數字生態帶動了147個新職業。其中,處于穩定期新職業14個,主要集中在云與智慧產業生態、互動娛樂等領域;成長期新職業26個,主要集中在微信等領域;萌芽期的新職業107個,主要集中在云與智慧產業生態、互動娛樂、職業教育等領域。
可以說,作為數字時代主導型的生產組織方式,數字平臺在助力高質量就業中發揮重要作用,也使其成為了新職業無二的“孵化器”。“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需要平臺企業發揮重要依托和動力作用,創造和推動新職業發展也需要平臺企業發揮創新職業實踐和構造職業生態的優勢”,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原副部長、中國就業促進會會長張小建如是說。
除了數字平臺,生產制造行業,尤其是在“智改數轉”的推動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渴求“數字人才”。相比數字平臺,期望在生產制造業從事數字職業的人才在全國僅占7.1%,在“是否進入制造業”這個問題上,“數字人才”顯得有些猶豫不決。因此,從長遠來看,制造業提供數字職位,吸納“數字人才”的空間巨大。
不管是數字平臺,還是制造行業都催生了市場對數字人才的迫切需求。對于政府來說,要考慮增加數字教育和人才培養的投入,同時應注意區域和產業數字發展的平衡;對于企業,需要加強員工的數字技能培訓,以推進企業“智改數轉”,抓住發展先機;對于求職者,要積極學習數字技術,培養自身的數字技能,并選取與自身技能、就業偏好相匹配的行業和職業,以期在數字化環境中獲得更好的就業機遇。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