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资源网视频在线观看新浪,日本春药精油按摩系列,成人av骚妻潮喷,国产xxxx搡xxxxx搡麻豆

正在閱讀:青海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青海省碳達峰實施方案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青海省碳達峰實施方案的通知

2022-12-20 11:16:12來源:青海省人民政府 關鍵詞:節能環保碳達峰碳中和閱讀量:33914

導讀: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重大戰略決策和總體部署,扎實推進青海省碳達峰工作,根據《國務院關于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通知》(國發〔2021〕23號)和《中共青海省委 青海省政府貫徹落實〈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的實施意見》(青發〔2022〕5號)精神,結合省情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辦、廳、局:
 
  《青海省碳達峰實施方案》已經省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第二次全體會議、省政府第120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按照工作職責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青海省人民政府
 
  2022年12月18日
 
  (本文有刪減)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青海時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系統觀念,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賦能產業“四地”建設,從供給、消費、固碳“三端”發力,立足資源稟賦,突出青海特色,科學制定全省碳達峰目標任務和時間表、路線圖,構建“1+6+8”省級、領域、地區達峰體系,穩步實施碳達峰十大行動,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率先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低碳轉型,率先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率先實現碳達峰目標,率先走出生態友好、綠色低碳、具有高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道路,為爭創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將青海打造成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奠定堅實基礎。
 
  (二)工作原則。
 
  統籌謀劃,穩妥推進。錨定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強化對碳達峰工作的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提升政策的系統性、協同性,因地制宜、統籌兼顧、分類施策、協同聯動,守牢能源安全和發展底線,有效化解各類風險隱患,確保方向一致、步調一致、安全降碳,堅決不搞“一刀切”,嚴肅糾正罔顧客觀實際的運動式“減碳”。
 
  賦能“四地”,重點突破。全方位落實國家生態戰略,多維度深挖資源稟賦,聚焦產業“四地”建設,發展壯大優勢產業,培育厚植新興產業,堅持先立后破,在清潔能源、特色產業、生態增匯、體制機制等方面精準發力、大膽創新,推動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和有條件的地區率先達峰,為全國能源結構轉型、降碳減排作出更多青海貢獻。
 
  創新驅動,節約優先。按照有利于提高能效水平、有利于發展新能源、有利于強化全面節約的導向,統籌銜接能耗強度和碳排放強度降低目標,進一步優化能耗雙控政策,完善保障方案及配套制度,聚力推進能源治理和相關領域改革,加快構建綠色低碳技術和產業創新體系,為實現達峰目標注入不竭動力。
 
  兩手發力,全民參與。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快構筑“省級牽頭抓總、部門高效協同、行業協調推動、地方細化落實”的工作格局。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推進科技制度創新發展,完善碳交易、用能權交易等各類市場化機制,形成有效激勵約束。大力倡導社會各界深入踐行綠色生活、擴大綠色消費,形成共建共享、全民參與、協同推進的碳達峰工作整體合力。
 
  二、總體目標
 
  全面落實國家總體部署,充分發揮青海資源優勢,穩妥有序推進碳達峰工作,加快推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低碳轉型,為全國能源結構轉型、降碳減排作出貢獻。
 
  (一)主要目標。
 
  “十四五”期間,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優化取得明顯進展,重點行業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初步建立,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取得新進展,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有利于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日趨健全。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確保完成國家下達指標;清潔能源發電量占比超過95%,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52.2%;森林覆蓋率達到8%,森林蓄積量達到5300萬立方米,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58.5%,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奠定堅實基礎。
 
  “十五五”期間,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探索構建覆蓋全省的零碳電力系統,重點領域低碳發展模式基本形成,重點耗能行業能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進一步提高,煤炭消費逐步減少,綠色低碳技術取得關鍵突破,綠色生活方式成為公眾自覺行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政策體系基本健全。到2030年,清潔能源發電量占比保持全國領先,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55%左右;森林覆蓋率、森林蓄積量、草原綜合植被蓋度穩步提高,確保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
 
  ——循環經濟發展成為新引擎。
 
  ——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成為新動能。到2025年,清潔能源裝機占比達到90.6%,2030年達到全國領先水平。清潔電力外送量2025年達到512億千瓦時,2030年達到1450億千瓦時。電化學儲能裝機2025年達到600萬千瓦,建成國家儲能先行示范區。海南州、海西州兩個千萬千瓦級清潔能源基地順利建成。
 
  ——農業農村減排增匯展現新氣象。
 
  ——工業領域達峰取得新成效。到2025年,行業能效全面達到國內基準水平,規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2.5%,力爭下降14.5%。到2030年,基本實現工業綠色低碳循環高質量發展。
 
  ——服務業綠色低碳呈現新活力。到2025年,國家鐵路單位運輸工作量綜合能耗7噸標準煤/百萬換算噸公里,新增和更新新能源或清潔能源公交車、出租車比例達到80%,營運車輛單位運輸周轉量碳排放較2020年下降3.5%。到2030年,基本建成便捷通達、綠色低碳的現代化交通運輸體系。
 
  ——城鄉建設低碳發展成為新常態。到2025年,城鎮新建建筑中綠色建筑占比達到100%,新建城鎮居住建筑全面執行75%以上節能設計標準,新建公共建筑全面執行72%節能設計標準,城鎮新建建筑中裝配式建筑新開工面積達到15%以上,城鎮新建住宅全裝修率達到30%以上,城鎮社區物業覆蓋率達到90%以上。到2030年,基本實現建筑全過程綠色化、低碳化。
 
  ——生態碳匯鞏固提升成為新支撐。
 
  ——全民低碳行動成為新時尚。
 
  (二)特色發展目標。
 
  立足青海“三個最大”省情,堅持生態保護優先,推動高質量發展,在推進清潔能源、特色產業、生態增匯、體制機制等方面探索“青海經驗”,培育“青海亮點”,助力碳達峰工作穩步有序推進。
 
  ——清潔能源提質擴能。深度挖掘青藏高原風、光、水能潛力,加強全省風電、太陽能發電為主的多類型清潔能源規?;_發和高質量發展,通過建設新型電力系統增強對新能源的調節能力,率先打造國家儲能先行示范區,推進煤電等電源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應用,探索構建全國首個省域零碳電力系統,加大綠電輸出,為全國碳達峰目標實現做出“青海貢獻”。
 
  ——特色產業轉型升級。
 
  ——生態系統固碳增匯。
 
  ——體制機制優化創新。
 
  三、重點任務
 
  將碳達峰貫穿于青海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系統謀劃、有序推進,重點實施循環經濟助力降碳行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行動、服務業綠色低碳行動、農業農村減排增匯行動、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生態碳匯鞏固提升行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行動、綠色低碳全民行動、綠色低碳科技創新行動、各市州有序達峰行動等“碳達峰十大行動”。
 
  (一)以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建設為抓手,實施循環經濟助力降碳行動。
 
  1.強化鹽湖資源綜合利用。
 
  2.推進產業鏈供應鏈低碳化升級。
 
  3.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
 
  4.健全資源循環利用體系。
 
  5.推進不同行業產業融合發展。堅持區域資源整體開發、產業協同聯動發展,促進資源、產品的綜合開發、循環利用和產業融合,著力打造資源綜合開發、深度加工、副產物資源化再利用循環型產業鏈,形成鹽湖化工、油氣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各產業間縱向延伸、橫向融合,資源、產品多層聯動發展循環型產業新格局。把循環發展作為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的基本途徑,加強生產過程中副產物在生活系統中的循環利用,生活系統中產生的各類廢棄物用于生產過程,推動實現生產、生活、流通、消費各環節融合發展。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推動物質流、資金流、產品鏈之間流通互補,實現各類資源的集約高效利用。
 
  (二)以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建設為引領,實施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行動。
 
  1.加快清潔能源產業規?;l展。依托資源優勢,統籌兼顧內需和外送,形成以海南州、海西州兩個千萬千瓦級清潔能源基地為依托,輻射海東市、海北州、黃南州的清潔能源開發格局。充分利用高原太陽能資源、土地資源富集優勢,持續推進新能源發電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積極打造國家級光伏發電和風電基地、技術發展高地,引領全國清潔能源發展。統籌水電開發和生態保護,科學有序組織黃河上游水能資源開發。積極推進規劃內大中型水電站有序建設,全力推進瑪爾擋、羊曲水電站建成投產,加快推進茨哈峽、爾多和寧木特等水電站的前期工作。穩步開展黃河上游已建水電站擴機改造,提高水電站運行效率。堅持集中式與分布式并舉,積極推進整縣(市、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發展分散式風電,擴大分布式清潔能源就地開發、就地消納。深入推進共和至貴德、西寧至海東地區地熱資源、共和盆地干熱巖資源開發利用,實現試驗性發電及推廣應用。加快培育能源新品種,科學布局氫能、核能等能源供給,形成未來能源發展新支撐;創新氫能與光伏、儲能等融合發展模式,在海西、海南等地區開展可再生能源制氫示范項目。到2025年,全省清潔能源裝機總量達8900萬千瓦,力爭占比超過90.6%。到2030年,全省清潔能源裝機占比達到全國領先水平。
 
  2.提升能源供給保障能力。
 
  3.優化新型電力系統資源配置。
 
  4.提升多能互補儲能調峰能力。
 
  5.合理調控化石能源消費。
 
  (三)以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建設為契機,實施服務業綠色低碳行動。
 
  1.推進旅游業低碳化發展。
 
  2.構建低碳交通體系。加快推進以綠色低碳旅游交通為突破口、以公共交通為主體的綠色低碳交通體系建設。構建“快進漫游”綜合旅游交通網絡,優化旅客運輸結構。打造青海湖慢行環線,構建生態廊道,提升道路生態功能和景觀品質。推動旅游服務基礎設施低碳化升級,在旅游景區建設生態停車場、充電樁、新能源汽車營地。積極推廣電瓶車、混合動力車等交通工具在景區內應用。結合旅游交通網絡,推進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建設,打造青海省“一軸十射四環多聯”高等級公路格局、“兩心、三環、三橫四縱”復合型鐵路布局,著力將公路與鐵路、機場高效銜接,優化綜合運輸網絡布局,完善公交優先的城市交通運輸體系。加強智能交通平臺建設,大力推進巡游、網約車融合發展,持續降低出租車道路空駛率。積極建設城際充電網絡和高速公路服務區快充站配套設施,推動加氫站建設使用。探索交通運輸工具清潔能源替代技術,強化新能源和清潔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到2025年,城市公交車中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車輛占比達95.5%,營運車輛單位運輸周轉量碳排放較2020年下降3.5%,普通國省道宜綠化路段綠化率達100%,公路干線廢舊路面材料回收率和循環利用率分別達98%和85%。
 
  3.形成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低碳新業態。
 
  4.加速倉儲物流低碳化。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物流網絡,構建低碳物流體系,推動綠色物流快速發展。支持物流企業構建數字化運營平臺,推進智慧物流發展,提升貨運集約化水平,優化倉儲布局,減少運輸頻次及運輸過程碳排放。加快綠色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車用加氣站、充電樁布局,在快遞轉運中心、物流園區等建設充電基礎設施。推廣清潔能源車、新能源車等綠色低碳運輸工具,落實新能源貨車差別化通行管理政策。以綠色物流為突破口,帶動上下游企業發展綠色供應鏈,使用綠色包材,減少過度包裝和二次包裝,實施貨物包裝減量化。探索建設“零碳物流”產業示范園區,加大推進高比例清潔電力建設力度,為園區物流企業創造100%清潔電力使用環境。到2025年,現代物流業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流通企業向供應鏈綜合服務轉型,全省社會物流總費用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下降至13%左右。
 
  (四)以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建設為支點,實施農業農村減排增匯行動。
 
  1.加快農牧業低碳發展。
 
  2.大力推動農牧業降碳增匯。
 
  3.打造低碳示范美麗鄉村。
 
  (五)以現代綠色低碳工業體系建設為目標,實施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
 
  1.推動工業領域綠色低碳發展。加快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升級,推動有色冶金、能源化工、特色輕工等傳統產業智能化綠色化,壯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生態經濟和數字經濟。嚴格落實《“十四五”重點領域能耗管控方案》,有序推進重點行業結構調整,加快存量產能技術改造,倒逼低效產能有序退出,加強新建項目能耗準入管理,整體提升綠色低碳發展水平。深入實施綠色制造工程,建設綠色工廠和綠色工業園區,鼓勵工業企業開發綠色產品,創建工業產品綠色設計示范企業,打造綠色制造工藝、推行綠色包裝、開展綠色運輸、做好廢棄產品回收利用,構建完整貫通的綠色供應鏈,全面提升綠色發展基礎能力。
 
  2.推動石化化工行業碳達峰。以鹽湖化工、石油天然氣化工、煤化工等重點產業轉型升級為側重點,優化產能和布局,推動產業綠色化改造,加大落后產能淘汰力度,完善產業供能體系。提升鹽湖鎂系、鋰系新材料、烯烴、純堿等化工新材料和精細化工產品所占比重。開展綠氫綠氧直供煤化工技術研究,發展二氧化碳、綠氫結合轉化制備甲醇等液體燃料以及合成氨等清潔基礎化工原料技術,建設液態陽光示范項目。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為精細化學品、高端新材料、氫能材料等領域發展提供動力支撐。
 
  3.推動有色行業碳達峰。
 
  4.推動鋼鐵行業碳達峰。深化鋼鐵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存量優化。重視冶煉尾渣、高爐煤氣等副產資源的綜合利用,提升廢鋼資源回收利用水平,推行全廢鋼電爐工藝。開展鐵合金行業自動化系統技術升級,促進鋼鐵行業清潔能源替代,深入開展鋼鐵行業節能降碳技術改造,探索氫氣替代焦炭作為還原劑的技術路徑,提升鋼鐵、鐵合金行業整體能效水平,降低碳排放強度。根據市場需求及時調整產品結構,提高先進鋼材生產水平,增加鋼鐵產業鏈附加值。
 
  5.推動建材行業碳達峰。圍繞建材產業綠色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發展,開展行業綠色化改造升級、新型材料研發和廢棄資源回收利用。通過節能技術設備推廣、能源管理體系建設、產能整合及技術改造,降低能耗水平,加快低效產能退出。嚴格落實新增水泥、玻璃項目產能置換要求,引導建材行業向輕型化、集約化、制品化轉型。在國家產業政策允許前提下,發展太陽能光伏玻璃、光熱反射超白玻璃、鋼化玻璃、中空玻璃等,推動特種玻璃在省內建筑、光伏制造等領域的使用。推動水泥錯峰生產常態化,合理縮短水泥熟料裝置運轉時間。推廣發展高分子材料、復合材料、環境友好型涂料、防水和密封材料等新型化學建材。
 
  6.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
 
  7.嚴格落實減污降碳激勵約束機制。
 
  (六)以國家公園示范省建設為載體,實施生態碳匯鞏固提升行動。
 
  1.鞏固提升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固碳作用。全面開展現有自然保護地的科學分類與整合優化,進一步強化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實施三江源、祁連山國家公園提質項目和國家草原自然公園試點項目,推進青海湖、昆侖山國家公園規劃編制和申報。發揮國家公園體制機制優勢,實現資源統一管理,促進生態環境科學保護。建立健全保護地調查監測體系,明確國家公園和各類自然保護地范圍邊界,建立保護地矢量數據庫,統籌自然保護地體系。依托環境監測平臺、大數據、云計算等高科技手段和現代化設備,推進巡護監測信息化、智能化的“智慧保護地”建設。加強國家公園管理體制創新,到2030年,率先建成特色鮮明、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自然保護地管理模式和樣板,確保獨特的高寒生態系統和原真性頂級生態群落得到系統性的有效保護,鞏固自然保護地的固碳作用。
 
  2.強化生態屏障碳匯功能。
 
  3.建立健全生態系統碳匯支撐體系。
 
  4.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七)以高原美麗城鎮示范省建設為依托,實施城鄉建設綠色發展行動。
 
  1.加速提升建筑能效水平。以高原美麗城鎮示范省建設為抓手,統籌加強綠色建筑推廣力度,推動新建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改擴建建筑全面實施綠色化改造,制定出臺《城鎮綠色建筑行動計劃方案》。大力發展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可再生能源建筑,開展項目試點示范。結合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清潔取暖試點城市建設、海綿城市建設等工作,推動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開展公共建筑能效提升行動。到2025年,城鎮新建建筑中綠色建筑占比達到100%,新建城鎮居住建筑全面執行75%以上節能設計標準,新建公共建筑全面執行72%節能設計標準,城鎮新建建筑中裝配式建筑新開工面積達到15%以上,城鎮新建住宅全裝修率達到30%以上。
 
  2.優化建筑用能結構。推進城鄉用能清潔化、電氣化發展,擴大生活消費端化石能源替代以及生產領域清潔能源消納,全面提升建筑的綠色品質和綜合性能。實施建筑電氣化工程,完善配電網建設及電力接入設施、農業生產配套供電設施,積極推進居民生活、農業生產等領域電能替代,推廣智能樓宇、智能家居、智能家電。圍繞高性能圍護結構、綠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綠色技術,提高建筑的綠色品質。加大清潔供暖力度,推進清潔供暖基礎設施建設,以西寧、海東為重點,擴大城鎮熱電聯產供熱范圍,多路徑實施清潔取暖。穩步實施牧區城鎮集中供熱清潔取暖改造提升工程,積極推進可再生能源供熱試點示范。
 
  3.推動高原美麗城鎮建設。強化城鎮發展的自然環境硬約束,建設綠色廊道。推進設市城市“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形成常態機制,恢復城市廢棄地植被與生境,提高城市固碳能力。搭建智慧城市綜合管理平臺,加強城市基礎設施智慧化管理與監控服務,提高運行管理水平。制定高原美麗城鎮宜居環境建設標準,科學規范建設行為。增加綠地總量,改善公共綠地布局。推進城鎮地區自然生態修復,建設城鎮集雨型綠地,構建城鎮良性水循環系統,加強河道系統整治和生態修復,逐步改善水生態和水環境質量。到2025年,創建“美麗庭院”10萬戶,城鎮社區物業服務覆蓋率到達90%以上,地級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25%,力爭創建國家園林城市1-2個。
 
  (八)以民族團結示范省建設為基礎,實施綠色低碳全民行動。
 
  1.加強綠色低碳宣傳教育。
 
  2.推廣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制定和完善綠色消費指南,推廣綠色產品,倡導綠色消費。增加綠色產品和服務供給,建立再生產品推廣使用制度和一次性消費品限制使用制度。積極倡導節約用能、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大力實施“光盤行動”,出臺措施懲罰浪費行為。積極踐行綠色消費,構建綠色產品體系,實施綠色產品認證與標識制度,鼓勵和引導企事業單位與公眾購買和使用低碳產品。逐步開展社區、鄉村、學校“綠色細胞”工程建設,評選一批優秀的示范社區、示范鄉村、示范學校,推動全民綠色發展由被動變主動。到2025年,家庭達到綠色家庭標準比例達到65%。到2030年全民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基本形成。
 
  3.引導企業自覺履行社會責任。
 
  4.強化領導干部培訓。
 
  (九)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支撐,實施綠色低碳科技創新行動。
 
  1.加快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
 
  2.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圍繞國家即將實施的科技體制改革三年行動,不斷深化全省科技體制創新,堅持規劃引領,以重大需求為導向,以解決“卡脖子”等關鍵技術難題為目標,分年度細化生態價值轉化專項目標。在省級科技計劃中推進實施“揭榜掛帥”“帥才科學家負責制”等科研項目管理改革,優化科技創新資源配置。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引導企業牽頭承擔綠色低碳類科技計劃項目。充分發揮各類重大科技創新平臺的資源輻射作用,鼓勵科研設施、數據等資源開放共享。加強綠色低碳技術和產品知識產權保護。
 
  3.加強創新能力建設和人才培養。圍繞鹽湖資源綜合利用、多能互補綠色儲能、大氣本底基準觀測、高原種質資源等領域建設一批引領性、帶動性、示范性顯著的科技創新平臺。重點建設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學考察綜合服務平臺和野外綜合科考基地,推動科考成果轉化。落實青海省政府與中國科協“全面戰略”合作協議,探索“科研飛地”模式。建設青海省“碳達峰碳中和”高端智庫,聘請省內外能源、生態環境、綠色金融等領域知名院士專家組成碳達峰碳中和專家咨詢委員會。深入實施“昆侖英才”行動計劃,通過“人才+項目”模式瞄準雙碳關鍵問題引進核心人才,開展創新人才隊伍建設,鼓勵柔性引進專家學者,為推進碳達峰工作提供智力支撐。
 
  (十)堅持“全國一盤棋”總要求,實施市州有序達峰行動。
 
  準確把握各市州發展定位,綜合考慮本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節能潛力、環境容量、重大項目等因素,結合當前碳排放現狀、自身條件及未來發展方向,制定符合實際、切實可行的碳達峰實施方案。支持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產業結構較輕、能源結構較優、資源稟賦較好的地區率先達峰。鼓勵西寧、海東、海西等有條件的地區探索實施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和總量雙控,開展空氣質量達標與碳排放達峰“雙達”試點示范,打造低碳試點省市升級版,力爭在達峰行動中走在全省前列。開展凈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建設,打造零碳產業園和零碳電力系統。鼓勵在國家公園內開展“零碳城鎮”試點示范。
 
  西寧市。加大生產設備低碳改造力度,提升能源使用效率,降低生產排放強度。持續推進國土綠化鞏固提升、流域生態治理與修復、公園綠地建設工程,加快公園城市建設,推動公共空間與自然生態相融合,提升生態活力,聚力建設“現代美麗幸福大西寧”。大力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快推進垃圾資源化利用,構建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廣泛開展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家庭等綠色細胞創建行動,減少生活碳排放。加快光伏光熱制造、鋰電儲能、有色合金材料、生物醫藥、特色化工新材料等集群產業發展。
 
  海東市。全面推動以電解鋁、鐵合金、碳化硅為重點的基礎原材料產業高質量低碳轉型,推動綠色建材生產和應用,打造千億級零碳產業園。實施農業園區提檔升級工程,推進現代生態循環低碳農業園區建設。構建綠色交通體系,加快推進加氣站、充電樁、綠色倉儲等設施建設,加快普及清潔能源車輛。推進黃河及湟水河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實施生態修復、國土綜合整治、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重大工程,提升各類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固碳能力。
 
  海西州。加快建設高原生態文明高地和國家重要的戰略性產業基地。推動國家公園建設和水生態保護工程,持續強化荒漠化保護治理,開展光伏治沙,鞏固天然草地生產力, 提升濕地生態系統服務供給能力。扎實推進祁連山(海西片區)生態保護與綜合治理。推進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和清潔能源高地建設,促進柴達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示范區高質量發展,推動“荷儲網源”和“多能互補”一體化新能源項目建設。布局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集群、綠氫產業化應用示范。以突破鹽湖鋰鹽高純化、新型動力電池及其關鍵材料產業化提升、鎂合金深加工等技術難題為導向,加強循環經濟關鍵核心技術體系建設,全面激活循環產業發展新動能。
 
  海南州。以現代生態農牧業、新型清潔能源產業、文化旅游及服務業、大數據信息技術產業作為經濟發展主攻方向,著力打造現代生態農牧業集聚發展先行區、新型清潔能源及大數據產業示范區、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推動泛共和盆地高質量發展。突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系統推進山水林田湖草冰沙治理,重點建設三江源、共和盆地和青海湖流域三大生態圈。加快“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建設,推進大型水電站抽水蓄能工程,打造“綠電特區”。大力發展大數據等高載能綠色產業,推動清潔能源就地轉化,加快構建現代化綠色產業體系。
 
  海北州。加快推進國家公園示范區建設工程,深入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統治理,高標準推進祁連山國家公園建設,開展青海湖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提升國家公園生態安全水平與生態固碳能力。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建設森林小鎮、冰雪小鎮、羚羊小鎮、牦牛小鎮等特色小鎮,努力打造美麗城鎮、美麗鄉村、零碳城鎮,促進生態旅游業健康發展。積極發展風電、光伏產業,優化能源結構,發掘電網輸送能力,打造全省清潔能源后備基地。
 
  玉樹州。推進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增強“中華水塔”水源涵養功能,提升草地保護與修復水平,促進森林資源保護恢復,開展沙化土地綜合治理,強化生態保護支撐體系建設。提升國家公園建設水平,推動雜多、治多、曲麻萊三縣公園城市建設。鞏固提升現有的玉樹牦牛特優區,高標準打造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促進生態畜牧業長足發展。推進清潔能源示范州建設,加快清潔供暖改造。
 
  果洛州。加快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區建設,建成生態環境變化監測預警體系。加強荒漠化土地防治、黑土灘治理和有害生物防治,提升草原生態固碳能力。加快風、光、水電建設,推進瑪爾擋水電站建設,提高新能源利用率。推廣先進種養殖技術,提升農畜產品品質,提高農牧業產業化水平。突出生態資源優勢,推動“旅游+”產業融合。
 
  黃南州。以打造“全省生態有機畜牧業示范區、全省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藏區社會治理示范區”為重點,持續推動國家公園建設工程,有序實施國土綠化擴面提質工程,加快坎布拉、麥秀等林場生態建設,推進退化草原、濕地治理,鞏固提升生態服務功能。以黃南國家農業科技園建設為引領,加快澤庫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河南縣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建設,打造特色農畜產品基地。加快風光水電設施建設,實施清潔能源轉型行動,提高清潔能源利用率。
 
  四、政策措施
 
  (一)建立統一規范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按照國家統一制定的省級碳排放統計核算方法,組織開展全省年度碳排放總量核算。制定市(州)碳排放核算方法,統一核算口徑。加快碳達峰碳中和數字支撐體系建設,充分應用云計算、物聯網、遙感測量、大數據等信息技術,依托能源大數據中心,整合相關資源,推動建成青海省智慧雙碳大數據中心,構建雙碳數字服務體系。完善電網輸入(輸出)電量監測,建立可再生電力輸入(輸出)電量、新增電量等基礎數據共享機制。健全電力、鋼鐵、建筑等行業領域能耗統計監測體系,加強重點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系統項目建設,完善能耗統計監測體系,提升信息化實測水平。
 
  (二)完善綠色經濟政策。構建與碳達峰碳中和相適應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等政策體系,持續加大對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大對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技術研發等的財政支持力度。全面落實環境保護、節能節水、新能源儲能和清潔能源車船稅收優惠。落實好國家碳減排相關稅收政策,積極研究促進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環境保護稅政策。大力發展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等金融工具,引導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為綠色低碳項目提供長期限、低成本資金支持及保險保障。鼓勵有條件的金融機構提供長期穩定融資支持。充分發揮省已設立的各類政府投資基金和青海省政府投資母基金引導撬動作用,吸引社會資本投向碳達峰碳中和關鍵領域,鼓勵與社會資本合作設立綠色低碳產業投資基金。執行差別化電價、分時電價和居民階梯電價政策。
 
  (三)推進市場化機制建設。積極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強化碳排放數據質量管理,為全國碳市場穩定運行提供保障。促進碳匯開發,體現具有青海特色重要生態系統的碳匯價值。運用區塊鏈等數字化技術,推進綠電“證電合一”,積極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主體與中東部省份開展碳排放權、綠色電力證書交易,不斷擴大交易市場范圍。鼓勵清潔能源發電企業通過出售綠證等方式,促進資金和資源在不同區域間融通,助力完成消納責任權重考核,實現清潔電力的綠色價值。加大電力、天然氣市場化改革力度,完善風電、光伏發電、抽水蓄能價格形成機制。有序推進碳排放權、用水權和排污權交易,探索建立用能權、綠色電力、林業碳匯交易機制。支持林業碳匯項目開發,引導碳交易履約企業和對口幫扶省份優先購買林業碳匯項目產生的減排量。發展市場化節能方式,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廣節能綜合服務模式。
 
  (四)健全制度及標準體系。加快構建有利于綠色低碳發展的政策體系,制定完善涉及綠色低碳轉型的相關制度。適時修訂青海省應對氣候變化辦法。嚴格執行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政策,依法依規推動違規高耗能高排放項目、高碳低效落后產能淘汰退出、轉型升級。建立健全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實施低碳產品標準標識制度,支持企業開展綠色產品認證。鼓勵省相關機構積極參與國家及國際能效、低碳標準體系制定,加強與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銜接。
 
  五、組織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
 
  (二)穩妥有序推進。
 
  (三)強化責任落實。
 
  (四)嚴格監督考核。
我要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您還可以輸入200個字符)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1271141964@qq.com。

不想錯過行業資訊?

訂閱 智能制造網APP

一鍵篩選來訂閱

信息更豐富

推薦產品/PRODUCT 更多
智造商城:

PLC工控機嵌入式系統工業以太網工業軟件金屬加工機械包裝機械工程機械倉儲物流環保設備化工設備分析儀器工業機器人3D打印設備生物識別傳感器電機電線電纜輸配電設備電子元器件更多

我要投稿
  • 投稿請發送郵件至:(郵件標題請備注“投稿”)1271141964.qq.com
  • 聯系電話0571-89719789
工業4.0時代智能制造領域“互聯網+”服務平臺
智能制造網APP

功能豐富 實時交流

智能制造網小程序

訂閱獲取更多服務

微信公眾號

關注我們

抖音

智能制造網

抖音號:gkzhan

打開抖音 搜索頁掃一掃

視頻號

智能制造網

公眾號:智能制造網

打開微信掃碼關注視頻號

快手

智能制造網

快手ID:gkzhan2006

打開快手 掃一掃關注
意見反饋
我要投稿
我知道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澄城县| 客服| 忻州市| 南丰县| 新昌县| 甘肃省| 中西区| 原平市| 阳泉市| 温州市| 桦南县| 安国市| 郓城县| 连州市| 潮安县| 孝昌县| 滁州市| 静安区| 秦皇岛市| SHOW| 安宁市| 祁阳县| 全椒县| 克拉玛依市| 石泉县| 揭阳市| 准格尔旗| 石嘴山市| 蒙自县| 安乡县| 延寿县| 略阳县| 方城县| 南宫市| 巫溪县| 沈阳市| 正安县| 九台市| 建水县| 保德县| 定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