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6月11日電 (齊渡謙)在21世紀陸上資源面臨枯竭的今天,各科技強國紛紛目光轉入海底,搶占海底油氣資源。中國南海擁有巨大的天然氣與石油資源儲量,有“
*二個大慶”之美譽,但受制于資源勘探、采集等諸多技術難題,裝備技術壟斷現象嚴重,各類*設備出口受限,“海洋科考勘探GPS海上信標”就是其中一項。
記者11日獲悉,這一“困局”目前已被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1所打破,
該所研發的“海洋GPS信標”原理樣機已通過首輪測試,不久的將來應用于南海資源勘探。
“目前,在無電纜海洋科考、勘探機器人的回收工作中,我國普遍使用的多是無線電及燈光信標,它的優勢在于無線電信號受天氣影響小,但因手持接收端接收人員及接收角度的局限性,回收工作效率往往較低!”31所該項目組張勝偉主任用一個傳統接收器向記者比劃道。“你看,如果無線電信號在這邊,你把天線轉過去信號就強,偏一點就弱了,一點角度偏差在海上就可能是幾公里。”
“而GPS信標在繼承了無線電信標‘受天氣干擾小’優點的基礎上,還大大提升了位置準確度,通過到‘秒’級的精度,偏差一般在10米范圍內!”張勝偉主任打開該型原理樣機展示起來。“這個接收端上已經開始顯示發射端的具體位置了,通過增幅天線,理論上有效接收范圍可達數十公里,在首輪測試時的幾公里范圍水域內工作準確可靠。”
“但現在的這個樣機也只是雛形,因為它的zui終目標是要隨著海洋探測器進入高水壓、低溫的幾百甚至幾千米的深海環境,外殼密封艙密封性、堅固度、可靠性、透波性等方面是首要考慮的問題。”他說,同時還要整合現有的幾種傳統信標,組成集“GPS、無線電、燈光”一體化的標準海上信標系統,通過標準化的接口,可任意搭載配套于各式海洋勘探設備。
談道后續的工作,張勝偉主任表示,“還必須要提的一點就是——我們時刻關注著北斗定位系統在民用、科考級產品上的精度解放,通過更換芯片和通信協議,就可搭載北斗定位系統,這樣這臺‘國產海洋科考用信標’
才能真正變成值得驕傲的民族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