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能制造網 市場分析】日前,上海市發布了基于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為起點的《關于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實施方案》(下文稱作“二十條”)。打算用實打實的舉措,來降低市場主體制度性的交易成本。
“二十條”要求道,要持續公布新版行政審批目錄,要堅決做到行政審批動態管理;持續推進取消“計量檢定員資格核準(與注冊計量師合并實施)”、“產品質量檢驗機構資格審批”等一系列審批事項;在生產許可證核發過程中,進一步的放寬對企業提交延續申請和提交監督抽查合格報告的時限要求;在探索食品相關產品許可證核發的告知承諾制度,提高審批的改革實效。
在行政審批改革措施后評估工作方面,“二十條”提出了,進行評估評審制度改革理論研究;采取了取消評估評審、取消了審批轉移中介服務等多種改革方式,加強了事業性技術機構、加強了社會中介服務機構、專家考評隊伍的監管,必須要做好后期改革措施儲備。
據了解,上海此次簡政放權的改革重點是,要抓住制度建設核心,用了頂層的設計與謀篇布局。比如說,起草了《上海市檢驗檢測條例》,推動著檢驗檢測行業機構資質許可中現場聯合評審等制度的設計,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重復考核、重復檢查;通過了《上海市市場監督行政處罰程序規定》立法起草、《上海市產品質量條例》立法后評估等后續工作,就是為了建立競爭性監督抽查機制等方面去找到突破口,這樣可以相對的人為減少不必要的負擔,從而促進檢測市場有序發展。
事實上,2016年上半年上海會同上海市發展改革委、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等相關部門開展2015年度上海檢驗檢測認證行業資源統計調查工作,對上報的769家檢驗檢測機構和57家認證機構進行數據分析。
報告表明,2014年上海檢驗檢測機構有734家,2015年為769家,與2014年相比,2015年國有機構數量占比從52.7%減少到46.7%,民營機構數量占比從32.3%增加到42.3%,集體機構數量從8.7%減少到6.1%,外資機構數量占比從6.3%減少到4.9%。
從業務收入看,與2014年相比,2015年國有機構收入占比從47.5%減少到43.8%,民營機構收入占比從15.4%增加到26.7%,集體機構收入占比從2.5%減少到1.6%,外資機構收入占比從34.3%減少到27.9%。
數據表明,上海的民營檢測機構異軍突起,從機構數量到業務收入都大幅增加,也導致國有機構繼2014年度市場份額下降至五成以下后,機構數量下滑到50%以下;不過外資機構營收規模依然龐大。
調查顯示,2015年度,全市769家檢驗檢測機構檢驗檢測服務營業收入164.20億元(人民幣,下同),較2014年增長15.2%。檢驗檢測機構共有從業人員47078人,實驗室面積181.62萬平方米,檢測設備原值127.24億元,當年共出具檢驗檢測報告1954萬份。
2015年度,上海全市57家認證機構認證服務營業收入23.61億元,和2014年基本持平。認證機構共有從業人員10283人,共發放認證證書100089張,認證服務覆蓋體系認證、產品認證和服務認證三個方面。
報告分析認為,上海的檢驗檢測服務業呈現穩步發展態勢,檢驗檢測服務覆蓋各個領域。其中,建筑工程和消防檢測、科技服務檢測、環境檢測機構數量多,分別有183家、114家和113家;機動車安檢、衛生和食品檢測、農產品檢測等涉及民生領域的檢驗檢測機構穩步發展。檢驗檢測項目從傳統的制造業領域向高技術、健康保障等多元服務方面發展。
總體而言,上海已基本形成多元化檢驗檢測市場,民營檢測機構發展迅速。而此次“二十條”的出臺,上海檢測市場無疑是守得云開見月明。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