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峰會上,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先生發表了對未來科技發展的前瞻性判斷。華為首席執行官任正非表示,人工智能也許是人類社會最后一次技術革命,當然可能還有能源的核聚變。人工智能發展要經歷數十年、數百年。不要擔心,中國也有很多優勢。
對于華為首席執行官任正非在最新演講中明確指出,人工智能技術很可能成為"人類社會最后一次重大技術革命"。這一判斷基于三個維度:其一,技術滲透性,即AI將深度改造所有產業領域;其二,社會影響力,即將重塑人類生產生活方式;其三,發展持續性,即技術迭代周期可能持續數百年。
任正非在闡述中國發展優勢時特別強調:中國擁有數億青少年這一寶貴資源,他們是國家未來的希望。正如國家領導人指出,文化繁榮是民族復興的重要支撐。
在基礎研究領域,任正非提出深刻見解:"基礎研究是科技發展的根基,需要10-20年甚至更長的投入周期。"他形象地比喻道:"沒有根基的繁榮,經不起風雨考驗。"華為每年1800億研發投入中,有600億專門用于不受考核約束的基礎理論研究,占總投入的1/3。
目前,中國在5G、云計算等基礎設施領域的領先地位,也為人工智能(AI)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未來,我們需要保持開放合作的態度,加強基礎研究,同時注重倫理規范,讓人工智能(AI)真正造福全人類。
華為5G技術的發展已形成多維度領先優勢,例如:
芯片與專利突破:華為自研5G多模芯片(如巴龍5000)實現端到端解決方案,5G基本專利提案占比超20%居全球首位,累計向3GPP貢獻超2.1萬件技術提案;
毫米波商用加速:2025年華為完成28GHz/39GHz雙頻段混合組網方案,單基站覆蓋半徑提升40%,上海外灘實測速率達8.4Gbps。配套的MetaAAU 3.0天線實現波束智能追蹤,移動場景切換延遲降至3ms;
RedCap規模化部署:新一代5G輕量化模組HiSilicon Boudica 510實現功耗降低60%,成本壓縮至4G模組1.2倍,已賦能2000萬臺工業傳感器接入;
確定性網絡突破:基于URLLC增強版的時間敏感網絡(TSN)在青島港實現0.1ms級時延控制,集裝箱作業效率提升35%。
華為已通過"基礎網絡能力+場景化創新"雙輪驅動,持續鞏固5G技術領導力,為全球數字化轉型,為人工智能(AI)發展提供核心支撐。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