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2023年9月4-10日)通用機械領域發布了哪些重要政策?發生了哪些大事要聞?
政策篇
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門近日聯合印發《機械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2023—2024年)》,提出2023—2024年力爭機械行業營業收入平均增速達到3%以上,到2024年達到8.1萬億元,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的中小企業特色集群和10個左右千億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等目標。
方案明確從供需兩側提出4方面16個重點任務。在持續擴大有效需求方面,深挖國內市場潛能,著力擴大有效投資,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搭建高水平供需對接平臺。在推動制造業智能化轉型方面,加快推廣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動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攻關,推進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探索智能制造先行區建設。在提升高質量供給能力方面,穩定暢通重點產業鏈供應鏈,加快推進裝備數字化發展,加強質量品牌建設,完善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推進重點區域協調發展。在分業精準施策方面,補鏈升鏈推動基礎裝備提質增效,固鏈強鏈鞏固優勢產業發展勢頭,建鏈延鏈持續培育壯大新興產業。
工業和信息化部9月4日對外發布的《電力裝備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2023—2024年)》提出,力爭2023—2024年電力裝備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速達9%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9%左右。
方案提出,保障好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華龍一號”示范工程廣西防城港等核電項目,雅礱江、金沙江上游等流域水風光一體化示范基地,金上—湖北等特高壓工程等一批國家重大工程項目建設;修訂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指導目錄;盡快優化完善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政策;統籌推進巴基斯坦卡拉奇核電站等現有海外工程建設等。
兩部門印發《知識產權助力產業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7年)》
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知識產權局近日聯合印發《知識產權助力產業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7年)》。《行動方案》指出,到2027年,知識產權促進工業和信息化領域重點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成效更加顯著,知識產權強鏈護鏈能力進一步提升。工業和信息化領域重點產業高價值專利創造能力明顯增強,規模以上制造業重點領域企業每億元營業收入高價值專利數接近4件,專利密集型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明顯提高;知識產權運用機制更加健全,企業知識產權運用能力顯著提升;知識產權保護水平穩步提高,保護規則更加完善;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程度不斷加強,知識產權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格局初步形成,知識產權公共服務供給顯著增強。
市場篇
世界首臺二次再熱630℃國家電力示范項目落戶山東鄆城
8月31日,大唐鄆城630℃超超臨界二次再熱國家電力示范項目主體工程全面啟動。作為“十三五”期間國家唯一立項的百萬千瓦級煤電示范項目和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該項目將極大地促進地方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進一步鞏固我國在煤電技術領域世界領跑地位。
大唐鄆城國家電力示范項目位于山東省菏澤市鄆城縣,總投資93億元,將安裝2臺100萬千瓦超超臨界二次再熱燃煤
發電機組,是我國“壓力最高、溫度最高、效率最高、煤耗最低”的單軸百萬千瓦火電機組。
太平嶺核電一期工程2號機組“心臟”就位
近日,太平嶺核電一期工程2號機組反應堆壓力容器(2RPV)本體在完成翻轉、平移、落位后成功就位,拉開了2號機組核島主回路安裝的序幕,意味著大規模設備安裝工作即將展開。目前,太平嶺核電一期工程兩臺機組協同推進,“六大控制”平穩可控,工程總量累計完成近七成,今年年底將完成1號機組冷試。
反應堆壓力容器是太平嶺核電一期工程2號機組首臺引入現場的核島主設備,也是核島主回路安裝的主要設備。反應堆壓力容器吊裝就位拉開了2號機組核島主回路安裝的序幕,也標志著粵港澳大灣區首個“華龍一號”三代核電項目距離投產發電再進一步。
巴斯夫湛江一體化基地合成氣裝置破土動工
巴斯夫9月4日宣布,巴斯夫湛江一體化基地合成氣裝置已破土動工,這套世界級合成氣裝置計劃于2025年投產。
巴斯夫湛江一體化基地項目首套裝置于2020年打樁開建。2022年7月,巴斯夫歐洲公司作出最終投資決策,宣布全面推進湛江一體化基地建設。此前,世界級規模的丙烯酸生產綜合體和新戊二醇裝置已破土動工,聚乙烯(PE)裝置也已經開工建設,上述裝置均計劃于2025年投產。
西氣東輸四線天然氣管道工程成功穿越安西極旱荒漠區
近日,從國家石油天然氣管網集團了解到,剛剛過去的這個夏天,西氣東輸四線天然氣管道工程甘寧段已經成功穿越甘肅安西極旱荒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目前國家管網集團正加快工程建設,力爭2024年10月建成具備投產條件。
西氣東輸四線天然氣管道工程是國家“十四五”石油天然氣發展規劃重點項目,當前開工建設的吐魯番-哈密-中衛段是該工程的核心組成部分。西四線工程甘寧段起自甘肅省酒泉市瓜州縣,止于寧夏中衛市,管道全長1145千米,其中甘肅段長1062千米,寧夏段長83千米,該工程于2022年9月開工。
浙石化年產1000噸α-烯烴中試裝置投產
榮盛石化公布,公司控股子公司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浙石化”)在舟山綠色石化基地投資建設的1000噸/年α-烯烴中試裝置(包括1000噸/年1-己烯工況和300噸/年1-辛烯工況,兩種工況使用一套設備,不同時運行)于近期投料成功,目前已順利產出合格產品1-己烯。
浙石化利用現有乙烯裝置提供原料,采用自主研發技術在石化基地建設α-烯烴裝置,該裝置的投產有助于打破對國外工藝技術的依賴,提高國內α-烯烴的供應能力,確保相關產業鏈供應安全。
國際篇
全球首個海上風電制氫投產
近日,在Floatgen樣機的電力供應下,SeaLhyfe制氫平臺已開始制造氫氣。這是全球首個正式運行的海上風電制氫項目。
項目地點位于Floatgen樣機所在的法國SEM-REV海洋測試中心。SeaLhyfe制氫平臺由法國綠氫技術供應商Lhyfe設計和制造,額定容量1MW,每日可生產400kg氫氣。
德國計劃在印尼投資建設氫氣工廠
據管道新聞網8月28日消息稱,德國奧古斯都全球投資公司首席執行官Fadi Krikor周一表示,該公司計劃明年在印度尼西亞亞齊省投資5億美元,建設一座綠色氫氣工廠。
Krikor表示,計劃中的工廠將擁有年產3.5萬噸綠色氫的能力,綠色氫是使用可再生能源生產的氫。
韓政府加大核電出口支援力度
據韓國KBS 8月29日報道,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于當日舉行了“核電出口工作綜合說明會”,公布了共8000億韓元規模的海外出口訂單計劃。為加快向埃及和羅馬尼亞出口氚清除設備,韓政府以其國內200多家核電相關器材及零部件企業為對象進行項目招標,并為參與企業賦予“海外事業資格供應商資格”,免除相關審查手續。
此外,在技術標準認定上采取更加寬松的標準,并為企業提供一定金融支持。韓政府希以此擴大中小企業出口,實現到2027年為止承攬5萬億韓元規模的海外核電項目的目標。
原標題:通用機械行業一周要聞回顧(2023年9月4-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