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上午,2022北京新聞中心舉行科技冬奧有關情況專場發布會。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北京冬奧組委技術部,國家體育總局科教司,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河北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出席發布會并介紹相關情況。
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主任許強出席發布會,介紹了科技冬奧相關工作情況,并回答了現場記者提問。
許強介紹,本屆冬奧會彰顯科技力量。正在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北京的使命是為北京冬奧會插上科技的翅膀。為了辦好冬奧會,我們先后測試了200多項技術,涉及60多個細分應用場景,其中4項技術在全球首次推出、33項技術在冬奧會首次使用。
一是科技讓防疫更可控。為助力疫情精準防控,部署了150余臺生物氣溶膠新冠病毒監測系統,可及時檢測場館內各點位的空氣環境,檢測靈敏度比傳統檢測手段提高了3倍。為賽事服務保障人員配備了3萬余臺多體征感知設備,及時發現并上報身體異常情況。
二是科技讓比賽更好看。積極推動8K、人工智能等數字與仿真技術應用,不斷提升冬奧會觀賽新體驗。開幕式上運用數字視聽技術,把數字科技創意完美地呈現在世人面前,彰顯了2022北京冬奧會的獨特魅力。建成全球最大的城市化8K立體播放體系,分布全市各區及150多社區的20塊顯示大屏、200余臺8K電視機,冬奧期間播出畫面更清晰、色彩更靚麗的200小時以上8K節目,讓觀眾領略了科技硬實力。推進數字人手語播報系統,2月5日起在BRTV《北京您早》中應用,為殘障人士服務,贏得了媒體的持續關注。
三是科技讓辦賽更綠色。研發使用碳纖維材料的氫燃料火炬,重量輕、耐高溫,燃燒“零”排放。在速滑館運用全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系統,提升能效20%以上,冰表面溫差不超過0.5℃,得到國際奧委會和國際滑冰聯盟的高度評價。
許強介紹,本屆冬奧會眾多黑科技的背后,是北京科技創新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其中既有科研機構的貢獻,也有中關村一批新型顯示、人工智能、機器人、新材料等領域企業的積極參與和攻關。北京作為首個雙奧之城,在本屆冬奧會上應用的一系列新技術新產品,既是本屆冬奧會的寶貴財富,也是北京推動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寶貴財富。在后冬奧時代,將在城市發展中,持續為科技冬奧成果提供應用場景,使冬奧科技成果從冬奧會走向城市發展的“應用場”,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推動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和科技強國建設的新動力,為公眾描繪“科技讓城市更美好”的新藍圖。
一是面向智慧城市,加快智慧場館技術在城市場景落地。依托BIM、數字孿生技術等智慧技術,構建面向大型公建等方面的智慧管理體系,使其運行管理更準確、更高效,實現“設備智能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人性化、決策數據化”。目前,已經著手在城市副中心一些大型的公共建筑和樞紐型建筑里推廣使用這些新技術。
二是面向綠色環保,加快綠色低碳技術的推廣普及。燃料電池商用車技術、綠電技術、二氧化碳制冰技術、智慧交通技術將推動低碳綠色產業的發展。
三是面向冰雪運動,借助冬奧紅利推動冰雪運動發展,使后冬奧成為中國冰雪運動發展新起點。新型冰雪裝備、石墨烯等新型保暖材料,沉浸式、多維度自由視角等智能交互體驗技術將推動北京市技術、文化、旅游、體育融合發展。冰雪運動將成為消費新時尚,帶動冰雪產業進一步發展,形成中國特色的冰雪運動可持續發展模式。
四是面向產業升級,加速培育龍頭企業。推廣應用“云轉播”技術、8K高清視頻技術、服務型智能機器人等,加強智能技術場景應用與體驗布局,助力北京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建設,大力發展戰略新興產業,打造“北京智造”品牌,助力科技型企業加速發展。
原標題:科技冬奧有關情況專場發布會解碼科技冬奧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