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新基建風口大開日漸成為未來社會發展的一大趨勢。受到疫情影響以及形勢的倒逼,年初我國便開始強調新基建,并在4月由發改委確立了發展的主要范疇。在不久前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建設新基建再次被重點提及,在此背景下我國各地也是開始了緊鑼密鼓的行動。
其中,廣州和上海無疑是行動為迅捷的兩大省市。早在3月份,廣州市就發布了《加快推進數字新基建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征求意見稿),同時轄內黃埔區等三區也聯合發布了“新基建10條”產業政策 。而上海則于4月發布了《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
至此,北上廣隊伍中北京還沒有動靜,大家也是紛紛將目光投向了它。而作為首都城市,北京也沒有讓大家等太久!6月9日,《北京市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終于千呼萬喚始出來,在為自身發展做出頂層設計和規劃的同時,也為其他省市打下了模板。
北京新基建關注三方面六大點
那么,作為一份首都級別的新基建發展頂層設計方案,它具體講了些什么呢?
經過細讀和深挖,筆者發現北京的新基建發展主要聚焦“新網絡、新要素、新生態、新平臺、新應用、新安全”六大方向,通過穩抓算力、數據、普惠AI等數字經濟關鍵生產要素,瞄準“建設、應用、安全、標準”四大主線來謀劃推進。發展囊括了底層技術、產業鏈和應用三大方面。
其中,方案對新型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提出了很多量化指標,例如2020年要實現5G基站新增1.3萬個;新增千兆用戶5萬戶;三年內鋪設網聯道路300公里,建設超過300平方公里示范區;到2022年新建不少于5萬個電動汽車充電樁等等。這些指標讓我們看到了未來工作的重點。
同時,北京新基建應用的一大與眾不同點,是更多聚焦于政務領域。不管是新網絡建設中的政務專網,還是大數據平臺建設中持續向各區街道以及鄉鎮等基層單位賦能,甚至著重強調的智慧政務應用,都表明作為首都城市,政務領域是其新基建發展過程中不容忽視、至關重要的一點。
除此之外,北京的這份行動方案總體來說非常全面和詳細,幾乎將技術、產業、生態、應用、配套和問題等都考慮了進去。在此背景下,我們有理由相信三年后北京能成為一個網絡基礎穩固、數據智能融合、產業生態完善、平臺創新活躍、應用智慧豐富、安全可信可控的數字化新城市。
與上海廣州相比存在明顯異同
當然,既然眼下北上廣都已經出臺了自己的新基建政策,免不了就要拿出來比較一番。那么與更早布局的廣州和上海相比,北京的規劃又有何異同呢?
綜合三地方案,同的方面顯而易見,那就是他們發力的領域基本一致。不管是5G、千兆固網、工業互聯網還是人工智能、自動駕駛、智能末端配送,都是他們共同關注的焦點。除此以外,衛星互聯網、區塊鏈等領域重要性也在不斷提升,這與各領域發展所帶來的價值影響密不可分。
而在異的方面,三地布局的側重點和角度又各有不同。例如相比上海主推的新網絡、新網絡、新平臺、新終端,北京更多了新生態和新安全兩大內容。不僅方案覆蓋面更廣更完善,同時也表明北京站在首都的立場,相比上海側重經濟價值與利益,其更加關注系統生態和安全要素。
除此以外,廣州和上海都在方案中公布了具體的新基建項目,而北京卻沒有。5月份,廣州一口氣推出了總價值1800億的新基建訂單,同時上海也表示未來三年將實施第一批48個重大項目和工程包,預計總投資約2700億元。相對來說,北京的規劃在項目上絲毫未提及,不免可惜。
后續新基建布局將迎來井噴期
不過,雖然北京沒有給出實際的項目,但不排除這些項目已經拽在其手上只是暫時未公布。所以,這一遺憾絲毫不會影響其在戰略布局上對全國的借鑒意義。后續,隨著北上廣三大領頭羊都先后完成布局與規劃,或許我國新基建建設在更多省市與地方的落地將迎來井噴期與加速期。
畢竟在當前,我們已經見識到了數字經濟的強勁動力和顯著價值。疫情期間,以云計算、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字技術的大展神威,讓數字經濟迎來一波逆勢增長,也加大了我們對于數字產業化的重視和推動。在此背景下,新基建作為數字經濟的基礎保障,必然將在今年迎來爆發式發展。
而有了北上廣的模板借鑒之后,在具體規劃上各省市也有了總體方向,不必再自己摸著石頭過河擔驚受怕,也能夠更加積極的響應國家號召,加速在新基建方面的規劃和布局。基于此,大家不妨期待自己所處的省市將何時加入這一隊列!并以此早做籌劃、搶占發展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