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智能制造網 行業動態】如果大眾、政府和企業三大參與主體各自為政,智慧城市只是單純的技術炫酷,可能會博得一時眼球,但終將曇花一現。因而,智慧城市的建設需要以人為本,政府合理規劃與引導,企業積極參與。
智慧城市建設參與者的定位與窘境
信息技術的日益成熟和我國城鎮化建設的快速發展為智慧城市建設創造了一個極好的機遇,智慧城市不再僅僅是一個概念,眾多城市、企業紛紛沓至該領域。在這場如火如荼的智慧城市建設中,普通大眾、政府和企業都分別扮演著什么角色呢?他們都面臨了哪些問題呢?筆者試圖從上述三大主體為出發點進行探討。
大眾:智慧城市受益者,但面臨隱私風險
行業內對智慧城市的定義是采用信息、通信等高科技技術搜集、整合、分析和應用城市的相關信息,并做出相應的智能響應,涉及領域包括民生、環保、交通、醫療等。基于該定義,我們可知智慧城市的手段是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核心是城市信息,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大數據,結果是實現智能響應。而在筆者看來,上述的手段、核心和結果的本質都是為了服務于人,提高城市居民衣、食、住、行的舒適度和便捷性。
不過,眾所周知,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作為受益者的普通大眾,卻面臨著巨大的隱私風險。在智慧城市較成熟的環境下,人們的一言一行都會被實時監控并上傳至數據中心,政府部門及相關企業在什么情況下才能調用這些數據至關重要,這需要我國相關法律制度盡快完善,否則適得其反。
政府:智慧城市助推者,但束縛較多
據統計,我國超過300個城市相繼提出要進行智慧城市建設,其中二級城市占80%以上。北京、上海、廣州、重慶等城市都陸續出臺了智慧城市建設的政策文件進行引導,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政府也面臨了諸多問題。
就頂層設計本身而言,主要體現在兩點:一是頂層設計質量有待考量,一方面部分城市對頂層設計的認知不足,僅僅停留在技術本身,缺乏全局觀;另一方面很多城市在申報智慧城市試點項目時,未有充裕的時間,因而未對頂層設計思路進行嚴謹的推導和檢驗。 二是構建智慧城市的連續性和可持續性有待考量。因為智慧城市頂層設計可行與否主要取決于政府機構一把手,而一旦相關人員有所變動,該設計方案很難延續下去,甚至成為爛尾工程。
從政府體制角度看,智慧城市建設很容易出現各自為戰、缺乏聯動的現象。各自為戰主要體現在政府各機關單位的信息化建設多為自主建設,因而數據標準和接口不統一,雖然可采用相關技術解決該問題,但同時也意味著增加政府的財政支出;另外,政府各機關單位的部分信息處于保密狀態,即使可相互共享,但從材料審批到實際落地之間的耗時也相對較長。因此,在短時間內,智慧城市的數據很難在政府各機關單位之間以較低的成本實現共享,換而言之,受現有體制及流程限制,智慧城市很有可能成為一個擺設。
企業:智慧城市建設者,但盈利模式不清晰
智慧城市建設是一個龐大的工程,涉及醫療、交通、安防、政府管理等惠及民生的領域,企業作為智慧城市的實際建設者,自然也想從中分得一杯羹。目前,企業分為智慧城市系統集成商和智慧城市服務運營商,前者主要指為政府提供一整套智慧城市解決方案,后者主要指智慧城市平臺的管理和運營。從企業的角度講,做任何事的終目的都是為了獲取利潤,而智慧城市建設前期成本投入大、周期長,盡管可以借鑒PPP模式,但其盈利模式仍處于探索階段。在此種情況下,資金雄厚、資源整合能力強的企業更具有優勢,因而,智慧城市的市場很大可能是阿里、騰訊等在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領域有布局的寡頭企業。
大眾、政府、企業若相互獨立,都有各自的窘境,但三者合理聯系則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避免上述問題。筆者認為,智慧城市的三大參與主體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彼此聯動的,缺一不可。普通大眾的需求是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是衡量智慧城市建設成功與否的佳標準;政府是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助推者,其出發點為大眾,并需合理引導企業;企業是智慧城市的實際建設者,應遵循政府的頂層設計,并切實建設和提供滿足大眾需求的基礎設施及服務。換而言之,如果三大參與主體各自為政,智慧城市只是單純的技術炫酷,可能會博得一時眼球,但終將曇花一現。因而,智慧城市的建設需要以人為本,政府合理規劃與引導,企業積極參與。
(原標題:智慧城市建設參與者的定位與窘境)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