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學家研制出新式大塊共聚物太陽能電池
2013年07月09日資料類型 | jpg文件 | 資料大小 | 36480 |
下載次數 | 56 | 資料圖片 | 【點擊查看】 |
上 傳 人 | 上海研生生化試劑有限公司 | 需要積分 | 0 |
關 鍵 詞 | 美國科學家研制出新式大塊共聚物太陽能電池 |
- 【資料簡介】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5月29日報道,美國萊斯大學的化學工程師拉斐爾·維爾杜茲寇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化學工程師安立奎·戈麥斯*的研究團隊,研制出了一款基于大塊共聚物(能自我組裝的有機材料可以自主形成不同的層)的太陽能電池,盡管新電池的光電轉化效率僅為3%,但仍然高于其他用聚合物作為活性材料的電池。研究人員表示,這種新形式的電池有望開啟太陽能設備研究的新領域。相關論文發表在一期的《納米快報》雜志上。
維爾杜茲寇表示,盡管目前商用的硅基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化效率達到了20%。目前實驗室得到的zui高轉化率為25%,但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就有科學家一直在潛心開發以聚合物為基礎的太陽能電池,這種電池有望大幅降低太陽能的利用成本,不過,研究的成效甚微。后來,聚合物/聚富勒烯混合制成的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化效率達到了10%,但聚富勒烯這種材料本身很難對付。
維爾杜茲寇解釋道:“理論上,大塊共聚物在有機太陽能電池領域極富應用潛力,但目前很少有人用大塊共聚物出高性能的光伏設備。我們相信,一旦我們出正確的物質并在合適的條件下將其組裝,就可以獲得性能*的太陽能電池。”
萊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大塊共聚物——P3HT-b-PFTBT可以分成16納米寬的帶。更讓研究人員感興趣的是,這種聚合物天生容易形成垂直于玻璃的帶。科學家們在165攝氏度下,在一個玻璃/銦錫氧化物(ITO)表面出了這種共聚物。他們將這種共聚物放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的設備的一端,再將一層鋁放在設備的另一端,這樣,共聚物帶就從頂部延伸到底部電極并為電子提供了一條明晰的流動路徑。
研究人員接下來打算用其他大塊共聚物進行實驗,并了解如何控制其結構以增加太陽能捕獲光子并將其變成電力的能力。但目前,他們會專注于提式太陽能電池的性能,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解決包括穩定性在內的其他挑戰。
維爾杜茲寇指出:“對一塊太陽能電池進行封裝以保護它不受空氣和水的侵襲很容易,但要保護它免受紫外線的傷害很難,因為你必須將其暴露在太陽光下,這一點無法避免。”
研究人員表示,一旦提高這種共聚物太陽能電池的性能,他們就會為其尋找長期的用武之地。
- 凡本網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智能制造網,轉載請必須注明智能制造網,http://m.xashilian.com。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企業發布的公司新聞、技術文章、資料下載等內容,如涉及侵權、違規遭投訴的,一律由發布企業自行承擔責任,本網有權刪除內容并追溯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